來自:文盲
時間:Sun Feb 25 04:41:29 2007
荃灣音樂廳是完全參照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設計的吧? 八點準時開場還沒甚麼觀眾, 一兩隻歌之後就大堆遲到者擁入黎, 醜死了.
基本上香港大會堂,荃灣大會堂,沙田大會堂既音樂廳/演奏廳都係同類型既「鞋盒式」設計.
香港做大型錄音(i.e. 有樂隊)通常係去荃灣.
Faure Requiem 完全聽不到合唱男低音和女低音去了那兒. 指揮的動作很生硬﹑看不慣 (打羽毛球靈活下手腕啦.) 感覺他們排練後來的韋瓦第次數多過科希很多,
我覺得根本係兩批人 AB團.
休息後是數首無伴奏小組的曲子. 不知何故, 也許只是今天, 也許有些表演者跟當年不同, 只覺在正式音樂廳聽 a cappella 有點不耐和悶.
唔係啊,當年響大會堂音樂廳睇Swingle Singers,一樣咁正.....問題不在場地.....你明我講乜呵?
1812 好明顯係人唱我又唱, 人玩我又玩, 交響曲的形卻東一邊西一邊, 有點勉強.
我會覺得係香港學生普遍既現像:又要玩又唔敢放盡.
例如1812,要放炮好心大大力噴咪,又要就住就住.d動作都係,知佢想玩d乜,但就係唔敢去到盡.
我情願佢好有自信好投入地將Swingle Singers個演出100%重現好過,依家學d唔學d.
好似抹口水落人件衫,我懷疑有幾多觀眾見到佢地呢個gag位.
不過,我都覺得佢地音樂上只係主力學Swingle Singers而唔係去學一隊管弦樂團.
幾乎每個片段之間都有人大力拍掌, 以為自己拍得好叻咁 (邊Q個話一套歌入面可以拍掌的??), 真係完全打擾晒聽歌的心情...
我唔記得Requeim定gloria,有人一完即刻大力拍掌,心中不禁頂佢個肺.
場刊列有上百名團員名字, 不過即使在最後的合唱, 台上該也沒那麼多人.
人名都係得八十幾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