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onard Bernstein: Candide

來自:文盲
時間:Mon May 22 23:51:35 2006

伯恩斯坦的【憨第德】— 帶有輕歌劇基因的音樂劇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看不慣讓人們變得愚蠢的宗教、政府等體制,而在一七五八年發表了一部諷刺小說「憨第德」(Candide),嘲弄當時受盡欺瞞的樂天者。故事裡思想單純的主人公憨第德因為愛上男爵的女兒Cunegonde而被逐出家門開始流浪,途中遭遇到的許多天災人禍,逐漸動搖其從小在故鄉西伐利亞(Westphalia)被灌輸之「凡事都是為了最好的目的而存在」的人生態度。

作家莉莉安‧海爾曼(Lillian Hellman)眼中,戕害人權的「非美活動調察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簡直就是小說中拷問異教徒的天主教會之翻版;一九五六年,她將伏爾泰的原著改寫成劇本,邀請才氣縱橫的音樂家雷歐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譜曲,藉以在百老匯舞台上批判麥卡錫主義甫退燒不久的美國社會。

結果這個在音樂劇黃金時期登場的戲碼,僅僅於Martin Beck Theatre公演兩個月,與伯恩斯坦隔年大領風騷的【西城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 1957)相比有如天壤。從【憨第德】首演華麗的舞台與服裝,看得出製作團隊的野心,然而這些奇觀壯景卻無法彌補過於零碎的戲劇情節,劇中充斥的象徵寓意也彷彿公然在音樂劇舞台上說教,使原本應該充滿娛樂效果的表演流於學究習氣;海爾曼的批判企圖,結果扼殺了【憨】劇的市場。

【憨第德】的音樂內容無法投當時多數觀眾所好也是造成票房慘澹的原因,伯恩斯坦並非完全依照當年百老匯時尚的樣式來作曲,不少段落都有引用十九世紀歐洲輕歌劇(Operetta)風格的痕跡,甚至套用了一些傳統歌劇表演形式。大眾對這些非百老匯的音樂語言不夠踴躍捧場,並無關乎它的音樂藝術價值;一開始的序曲以第一幕歌曲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的動機起跑,高舉【憨第德】的大旗,熾烈的快板與和美國草根的音樂語言相當程度展現盛年伯恩斯坦的爆發力,之後四分多鐘的音樂狂飆,節奏與節拍變化之快速更令人目不暇給,只有在憨第德與Cunegonde相互示愛的Oh, Happy We旋律出現時才稍得喘息。

Cunegonde迷戀物質所演唱的Glitter and Be Gay,是劇中最精彩的曲子,音樂先以木管烘托下的落寞小調鋪陳,小號劃破哀傷即話鋒一轉進入大調,情緒頓時明朗起來,如此戲劇化的對比再反覆一次後,速度加快為急板(Presto),開始了Ha, Ha!的花腔詠唱,音樂瞬間轉由三拍子的舞曲節奏主導,將歌曲推向高潮;序曲的末段即是引用這段珠玉般的旋律,營造了羅西尼風的漸強與氣氛熱烈的尾聲。

一九五七年一月底,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將燦爛刺激的【憨第德】序曲呈演於卡內基音樂廳,雖然幾天後【憨第德】在百老匯黯然停止演出,一流樂團對該序曲魅力的加持,卻讓它逐漸成為受歡迎的小品、安可曲目。為配合【憨】劇在各地重新上演,伯恩斯坦數度修訂音樂內容而使該劇有著各樣的面貌,一九七三年,履挫履戰的【憨第德】終於由導演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調整戲劇結構後,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的Chelsea劇場揚眉吐氣。

八○年代,更像輕歌劇的【憨第德】也曾在紐約市立歌劇院登場,伯恩斯坦去世前一年則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下被稱為The Final Revised Version的長篇音樂會版本。彷彿劇中的主角,【憨第德】版本進化的故事也十分耐人尋味,喜歡版本比較的音樂劇與歌劇迷,可以從諸多錄音記錄中,發掘出相當的樂趣。